端午節手抄報內容
發表時間:2025-04-29端午節手抄報內容(集錦9篇)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1
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,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。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、祈福、攘災等形式展開,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、辟邪除災的愿望。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,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。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,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,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。
主要有扒龍舟、掛艾草與菖蒲、聚午宴、洗草藥水、放紙鳶、蕩秋千、貼“午時符”、系百索子、打午時水、浸龍舟水、放紙龍、龍船飯、睇龍船、點艾條、薰蒼術、贈香扇、曬百日姜、掛黃葛藤、畫額、佩香囊、佩長命縷、拴五色線、食粽、采藥制茶、立蛋、佩豆娘、貼五毒圖、游旱龍、劃喜船、九獅拜象、搶青、馬拉溜、掛鐘馗像、品花宴等習俗。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,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2
一、賽龍舟
賽龍舟,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。相傳起源于古時,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,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。他們爭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。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,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。競渡之習,盛行于吳、越、楚。
二、端午食棕
端午節吃粽子,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。粽子,又叫做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來已久,花樣繁多。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,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,在夜間煮熟,早晨食用。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,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`,統稱粽葉。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,一般根據內瓤命名,包糯米的叫米粽,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,摻紅棗的叫棗粽,統稱糯米粽。棗粽諧音為“早中”,所以吃棗粽的最多,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。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,早晨都要吃棗粽,至今中學、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,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,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學校。
三、佩香囊
端午節小孩佩香囊,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(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),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。香囊內有朱砂、雄黃、香藥,外包以絲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,作各種不同形狀,結成一串,形形色色,小巧可愛。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,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。
四、懸艾
民諺說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節,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。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,以菖蒲、艾條插于門眉,懸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葉、榴花、蒜頭、龍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稱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環、佩飾,美麗芬芳,婦人爭相佩戴,用以驅瘴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“衛生節”,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,掛艾枝,懸菖蒲,灑雄黃水,飲雄黃酒,激濁除腐,殺菌防病。
五、懸鐘馗像
鐘馗捉鬼,是端午節習俗。在江淮地區,家家都懸鐘馗像,用以鎮宅驅邪。唐明皇開元,自驪山講武回宮,瘧疾大發,夢見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紅無襠褲,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繞殿而跑。大鬼則穿藍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。明皇喝問,大鬼奏曰:臣姓鐘馗,即武舉不第,愿為陛下除妖魔。明皇醒后,瘧疾痊愈,于是令畫工吳道子,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,通令天下于端午時,一律張貼,以驅邪魔。
六、掛荷包和五彩絲線
應劭《風俗通》記載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絲系臂,名長命縷,一名續命縷,一命辟兵繒,一名五色縷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”。
中國古代崇敬五色,以五色為吉祥色。因而,節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腳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線。系線時,禁忌兒童開口說話。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,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,拋到河里。據說,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;扔到河里,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、疾病沖走,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也有的說可以讓五色絲線扔到河里后變成龍,帶走瘟疫和疾病。
七、點雄黃酒
雄黃也是一種藥材,據說能殺百毒。所以在端午節時,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,在小孩的耳朵、鼻子、腦門、手腕、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,據說,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、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蜘蛛等不上身。
八、吃五毒餅,畫五毒圖
五毒指的是蟾蜍,蛇,蜈蚣,蝎子,壁虎。人們在這一天把餅上印上五種毒蟲,當天吃下去,可以避開這幾種毒蟲所帶來的瘟疫。
五毒圖是為了讓蟲子們看見后會認為是同類,直接走開,不會再靠近這一家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3
打午時水
端午節"打午時水”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,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,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,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。重午日的午時,陽上加陽,所以“午時水”有“極陽水”之稱;亦稱龍目水、正陽水等。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,端午日午時驅邪,具有辟邪、凈身、除障的效果。臺南有取午時水打鐵的傳統,利用午時水的至陽之氣,可讓各項鐵具更堅固耐用。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,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。閩南民間諺語說,“午時洗目睭(眼睛),明到若烏鹙”;又說,“午時水飲一嘴,較好補藥吃三年”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4
掛艾草
歷的五月初五之所以被稱為“毒日”,是因為在五月氣候逐漸攀升,又正值雨季,蚊蟲較多,濕氣較重,古人則認為五月是“毒月”。在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記載到:“采艾以為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”,寫的就是艾草是藥用植物,既可治病,又可驅蟲,古人們往往就會在家門口掛上幾株艾草,用來防蚊、辟邪。
喝雄黃酒
在酒中可以加入雄黃、中藥制成藥材酒,因此,飲用雄黃酒也是古人避瘟避毒的習俗。但在古代有很多地方都只是將雄黃與酒混合、曬過后涂在小兒額頭、鼻子處治病,并不飲用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5
端午亦稱端五,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?!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?,稱“端五”也就如稱“初五”;端五的“五”字又與“午”相通,按地支順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。又因午時為“陽辰”,所以端五也叫“端陽”。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稱重五,也稱重午。
此外,端午還有許多別稱,如:夏節、浴蘭節、女兒節,天中節、地臘、詩人節等等。端午節的別稱之多,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。事實也正是這樣的。關于端午節的來源,時至今日至少有四、五種說法,諸如:紀念屈原說;吳越民族圖騰祭說;起于三代夏至節說;惡月惡日驅避說,等等。
迄今為止,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。在民俗文化領域,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。俗說屈原投江以后,當地人民傷其死,便駕舟奮力營救,因有競渡風俗;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,但多為蛟龍所食,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,外纏彩絲,做成后來的粽子樣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6
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、五日節、艾節、端五、重午、午日、夏節,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。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,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,賽龍舟,掛菖蒲`蒿草、艾葉,薰蒼術、白芷,喝雄黃酒。
據說,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,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偉大的詩人屈原,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“詩人節”。
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,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,世界文化名人。他創立了“楚辭”這種文體,也開創了“香草美人”的傳統。代表作品有《離騷》《九歌》等。
在我國歷,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。相傳,屈原投汨羅江后,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。那時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。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,再次冒雨出動,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。為了寄托哀思,人們蕩舟江河之上,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。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,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,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,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7
福建
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、熏黃煙、送魚、唆啰嗹舞蹈、賽龍舟、拴五色絲線、蘭草水洗浴、采草藥作為午時茶、祭祖、水上捉鴨子,吃桃子、吃粽子、吃煎堆、吃碗太平燕等等。福州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(928年至935年),閩王王延鈞倡導“龍舟競渡”。福州端午舊俗,媳婦于是日以壽衣、鞋襪、團粽、扇子進獻公婆。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,人家皆于此日作醬。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,稱為競渡。仙游縣端午競渡后,獻紙于虎嘯潭,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。邵武府端午節前,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。又以五色絨作方勝,聯以彩線,系于釵上。幼 女則懸之于背,稱為“竇娘”。
江蘇
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。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,節日飲食有粽子、雄黃酒、五黃宴,節日裝飾則有五毒圖、菖蒲艾葉、鐘馗像、纏臂的彩線,掛絲線粽、穿五毒衣、戴香包等。而在江南地區,還有獨特的驅毒避邪習俗——消赤口白舌;懸鐘馗、關帝畫像于堂上,像前供瓶,內插菖蒲、艾葉,門戶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紅紙之菖蒲艾葉;用紅紙書寫下述詞句張貼于門外,均系去除邪氣之意。儀征縣有“當褲子、買黃魚”的俗諺。南京端午,各家皆以清水一盒,加入少許雄黃,鵝眼錢兩枚,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,稱為“破火眼”,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。武進有夜龍舟之戲,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,且有簫鼓歌聲相和。嘉定縣端午,不論貧富,必買石首魚(俗稱鰉魚)煮食。
廣東
廣東過端午節歷史悠久,廣州扒龍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漢時期,南漢后主劉龔(958——971年在位)當年在廣州城西疏?!坝褚撼亍?,每年農歷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。順德、中山、東莞等地的龍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。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,主要有扒龍船、食粽、插艾草、龍點睛、拜神祭祖、祈福消災、打午時水、插艾草、睇龍船、龍船飯、聚午宴、放紙鳶、洗草藥水、浸龍舟水等等。
海南
海南每逢端午,除了包粽子、吃粽子外,還有著洗龍舟水、賽龍舟、祛五毒、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?!堆轮葜尽分芯陀涊d到,“五月端午,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。為角粽,祀祖先,以相饋遺。又采蘆花、香草、菖艾,浸水供神,浴體?;蛘郯瑧议T,以辟疫。是日,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。兒童放各種紙鳶,角高下。樂羅沖育黎伏三里聚眾千百,互相斗毆,謂之打風箏架,雖官府不能禁?!笨梢姡跉v古崖州一帶的人們在端午節前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慶?;顒?。
廣西
廣西端午民俗活動主要有舞龍、舞獅、腰鼓等民俗文藝表演。廣西南部地區,比如寧明、崇左、龍州等地,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,叫做“灰水粽”。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,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,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。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。經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,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。
浙江
端午是浙江人民歷史悠久、內容豐富,文化與習俗多樣的一個特別的節日。從一般意義上來說,祭祖、競龍舟、吃粽子、祭龍頭、點龍睛、披紅、懸菖蒲艾葉、拴五色絲、飲雄黃酒、吃五黃、佩香包、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。除此之外,金華的武義、衢州等地,則有端午吃大蒜的習俗。金華一帶的端午,直到今還有出嫁的女兒給父母“擔端午”的習俗,女兒準備一擔粽子,粽子每五個為一小扎,兩個小扎結為一束作為禮物送給父母,同時,還有送豬肉等附帶禮品的。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。寧波的“端午擔”主要是魚肉鵝酒等,以幢籃盛之,少則四色,多則十二色;親戚也互相饋送,叫“送節”。
江西
江西過端午節有吃粽子、喝雄黃酒,掛菖蒲、蒿草、艾葉,制作豆娘(一種頭飾)、編織五彩繩、佩戴香包、畫額、佩戴五彩繩、賽龍舟等習俗。江西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,以防止疥瘡,新昌縣以雄黃、丹砂酒中飲之,稱之“開眼”。
安徽
安徽的端午風俗,主要有踏百草、回娘家、龍舟競渡、城里粽、農家粑、插蒲掛艾、飲雄黃酒、掛香包、佩五彩絲粽、斗百草等等。斗百草習俗一般有兩種方法:一種是比試草名,互相以路邊草名對答。一種是比試草的韌度,以強韌為勝。端午節這天,城里人一般吃粽子,而鄉間人吃“大葉粑”。
湖南
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習俗,主要有辦家宴、吃粽子、插艾掛菖、喝雄黃酒、賽龍舟、觀龍舟、回娘家、辭端午等,還包括唱贊詞、龍舟下水、龍頭上紅、朝廟等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祭屈原等習俗。湖南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、去疾;又作草船泛水,稱為“送瘟”。
云南
云南端午習俗有迎神、奠幣、初獻、亞獻、飲福受胙、望燎(送神)等等,亦有穿著漢服,誦讀詩歌、表演越劇、射禮表演等節目。云南普洱當地人過端午不吃粽子,而是吃藥根。
四川
端午節食俗,四川人大多吃粽子、鹽蛋、莧菜。四川石柱有“出端午佬”的習俗。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,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,敲鑼打鼓,街游 行。舊時,川西還有端午“打李子”的習俗;是日,成都人皆買李子,于城東南角城樓,上下對擲,聚觀者數萬;光緒二一年(一八 九五年)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,此俗因而停止。樂山、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,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。
貴州
“游百病”是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。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穿上新衣,到野外游玩;在中午一時左右,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;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,稱為“游百病”及“洗百病”。老年人認為,端午節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,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。
湖北
湖北的傳統習俗有貼端午對聯、門口掛艾葉菖蒲,還有包粽子、煮鹽蛋、泡雄黃酒等。湖北秭歸是屈原故里,端午習俗的形式獨特,許多傳統習俗,都與祭屈原有關。秭歸每年有三個“端午”:農歷五月初五是“頭端午”,五月十五是“大端午”,五月二十五是“末端午”。
山東
山東各地端午風俗:采藥、五彩線、剪紙、拉露。端午節之日,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,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。山東鄒平縣過端午,每人早起均飲酒一杯,傳說可以避邪。日照市過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,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。臨清縣過端午,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(麥稓做的項鏈),女孩帶石榴花,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,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,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。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。
甘肅
在甘肅,端午時節會采摘新鮮的玫瑰用蜂蜜腌漬并食用,有的地方還會蒸面扇子。面扇子是用發面整治的扇形面食,一共五層,中間會撒上胡椒粉,據說這是由端午時節制扇、賣扇、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。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。鎮原縣過端午節贈新婚夫婦香扇、羅綺、巾帕、艾虎,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,稱為“享節”。漳縣端午,牧童祀山神,積薪丘,在雞鳴前焚燒,俗稱“燒高山”。
山西
飲雄黃酒,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。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,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。節日期間,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,還要在七竅之處涂抹一點;小孩子不飲酒,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,點在孩子的耳、鼻等處,歷代相傳。山西解州端午,男女戴艾葉,稱為“去疾”,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,據說這是“為屈原縛蛟龍”。晉南地區則要將一些粽子用五色線捆繞。其用意都在辟邪。懷仁縣端午又名“朱門”。定襄縣端午,以麥面蒸團,稱為“白團”,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。
陜西
陜西過端午節一般從農歷四月底開始,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。主要活動是掛五彩縷、香荷包,懸掛艾草,吃雞蛋、粽子、油糕、麻花、面等,也有安康賽龍舟。舊時陜西興安州過端午,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,稱之“踏石”。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,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,稱為“耍娃娃”。同官縣端午以蒲艾、紙牛貼門,稱為“鎮病”。
河北
在河北的有些地方,端午期間是忌打井水的,民間傳是為了避井毒。并且在端午時期還要吃用五種毒蟲作為花飾的“五毒餅”用來避五毒。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、桑葚,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、桑葚,可全年不誤食蒼蠅。各爐食鋪出售“五毒餅”,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。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。趙縣端午,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,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,稱為“踏柳”。
河南
河南,過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,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,夜間煮熟,早晨食用。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,包糯米的叫米粽,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,摻紅棗的叫棗粽;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,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、鵝蛋,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,要再吃蘸鹽的雞蛋“壓頂”。
東北
東北過端午,清早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,系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。有的人家還會扎一些小小的笤秫,和葫蘆掛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。采回來的艾草(蒿子)放在水里用來洗臉。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“五彩線”,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。脖子上帶著香包,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。除了吃粽子之外,還要吃茶葉蛋。
港臺
香港過端午節有吃粽子、賽龍舟這些傳統風俗,此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,比如“立蛋”與“龍舟水”里游泳等。臺灣的端午習俗有打“午時水”風俗,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,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,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8
和端午
張耒·宋
競渡深悲千載冤,
忠魂一去詎能還。
國亡身殞今何有,
只留離騷在世間。
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篇9
畫額這個詞比較新鮮,其實這是古代端午節的一個民間習俗,這種辦法在現代來看會有點難以接受,但是在古代封建迷信社會里,這種習俗還是很受歡迎的。
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,云可驅避毒蟲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“王”字,一借雄黃以驅毒,二借猛虎(“王”似虎的額紋,又虎為獸中,因以代虎)以鎮邪。清富察敦祟《燕京歲時記》:“每至端陽,自初一日起,取雄黃合酒灑之,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,以避毒物?!背陬~頭、鼻耳涂抹外,亦可涂抹他處,用意一致。山西《河曲縣志》云:“端午,飲雄黃酒,用涂小兒額及兩手、足心,……謂可卻病延年?!?/p>
長命縷,端午節時厭勝佩飾。亦稱續命縷、續命絲、延年縷、長壽線,別稱“百索”、“辟兵紹”、“五彩縷”等,名稱不一,形制、功用大體相同。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,或懸于門首,或戴小兒項頸,或系小兒手臂,或掛于床帳、搖籃等處,俗謂可避災除病、保佑安康、益壽延年。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: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,系于臂膀;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,掛于項頸;五彩繩折成方勝,飾于胸前;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;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,敬獻尊長。此俗始于漢代。
東漢應劭《風俗通·佚文》:“午日,以五彩絲系臂,避鬼及兵,令人不病瘟,一名長命縷,一名辟兵紹”。以后相沿成習,直至近、現代。清富察敦祟《燕京歲時記》記當時風俗:“每至端陽,閨閣中之巧者,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、壺盧、櫻桃、桑葚之類,以彩線穿之,懸于釵頭,或系于小兒之背。”其中唐宋時,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。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,宮廷曾賜百索一軸。又《宋史·禮志十五》:“前一日,以金縷延壽帶、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。節日戴以入。”
-
想了解更多【端午節手抄報內容】網的資訊,請訪問:端午節手抄報內容